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资讯 > 正文
洋食品为何“敢”在中国变坏?
2016-11-02 浏览量:2534   
   作为全球公司,很多外资餐饮或食品企业是以管理严格著称的外企,缘何到了中国就变了?他们为什么“敢”在中国变坏?

  据了解,过去的5年里在华洋快餐店已经曝出至少17起食品安全事件。

  几乎每次在遭遇“丑闻”曝光后,洋快餐巨头大多会表达“歉意”,并展示自查及接受检查的决心。然而,食品安全事件还是一次又一次发生,不断挑战着国内消费者的脆弱神经。

  记忆犹新的,有肯德基两品种调料含苏丹红、肯德基麦当劳使用“速生鸡”做原料、冰块细菌严重超标等等。

  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此次的福喜“变质肉”事件并不是企业内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企业“一贯”处理方式,是一种公司领导层知晓、默认的处理方式,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文档,并且过期食品供应“优先”中国市场。


  那么,洋食品为何“敢”在中国变坏?

  获得挡箭牌

  上海市工商局信息显示,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国法人独资企业,注册资本超5047万元,投资方为欧喜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其母公司美国福喜集团,是一家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50多家食品加工厂的国际化食品集团,成立于1909年,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

  在福喜厂区记者看到,一个玻璃柜里摆满了各个部门和组织颁发的奖项,2007年其获得所在区安监局等部门颁发的“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就在今年,它还被评为“嘉定新城(马陆镇)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

  福喜还自称“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中执行国际冷冻肉类产品标准的HACCP(危害性关键点控制计划)和GMP(良好操作规范)”、“对原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培训,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而其GMP(良好操作规范)培训中,亦明确指出“掉落地上的产品应投入不可食盒”。

  福喜厂区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已经是公司无安全事故第328天,其在招聘网站的信息简介中自称,是“麦当劳的最佳供应商”。

  为什么长期存在过期肉问题的福喜食品公司,不仅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检查,甚至还得到了食品安全奖牌?这个“先进单位”是怎么评的?在这“无安全事故的328天”里,福喜到底又有多少违规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评定的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等奖项,在一定程度是充当了档箭牌,为这此企业的违规增加了底气。

  调查取证难

  上海福喜的母公司福喜集团7月21日晚间声明称,本次事件是一起个体事件,愿承担全部责任。公司管理层对此事感到震惊,公司已成立调查小组,全力配合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并同步进行内部调查。然而,上海福喜工厂质量部经理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对于过期原料的使用,是工厂高层直接授意,而且一直如此。

  一直如此为何监管部门从未发现?一位不愿具名的基层监管人员表示,在现行的食品安全分类监管体制下,在往年的监管中被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等级低的大型企业,监管抽查的力度不如小作坊来得密集,这也给了历史记录良好的福喜漏网之机。

  面对供货商的违规行为,下游的企业很多时候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对下游的快餐企业来说,想要监督上游并不简单。

  上海福喜集团的封闭式管理,也使得监管困难重重。比如,福喜工厂从大门到重要车间,要经过四道门,每道门都要换鞋换衣服,这几道门就能为车间清理现场留出足够的时间。

  而根据《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的6.3.3条款规定:“来访者非食品加工人员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场所,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求。”福喜的做法都是合理合法的。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企业造假手法非常隐秘,甚至会逃避监管制作两本账,在没有内部爆料的情况下,日常监管很难发现,固定证据非常难。

  违法风险低

  福喜食品目前在山东乳山、河北廊坊、广州、昆明和上海开设了七家工厂,年销售额达15亿,单单上海福喜公司年销售额就7亿元。

  有人提出食品监管部门其实可以对他们处以十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巨额罚单,让他们为其无视食品安全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也让其他食品企业看到违法的代价。

  但国家《食品安全法》中却没有这样的罚则。按照《食品安全法》第85条,对于“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情形,“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也就是说,对于福喜这样的明目张胆地使用过期食品、问题食品的企业,国家《食品安全法》所给出的最大处罚是“吊销许可证”,充其量只能叫他们“卷铺盖走人”。

  业内专家认为,这样的处罚实在不足以惩戒那些不把食品安全当一回事的食品企业,客观上也让这样的食品企业可以有恃无恐地一边大赚中国人的钞票、一边却在坑害着中国人的身体,因为他们知道,即便哪天被查到了,大不了也就是关门大吉。这就难怪福喜这样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要钻食品安全的空子了,说到底,还是因为违犯《食品安全法》的机会成本太低。

  食品安全危机在国外也不少见。

  例如,今年年初,在西班牙和爱尔兰生产的汉堡包被曝含有马肉。其中被查出在数月内就偷梁换柱将马肉改成牛肉标签销售了750吨“牛肉”,非法牟利55万欧元的法国斯潘盖罗公司就已被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并被处以巨额罚款。

  在中国,尤其在最近十年,出自连锁品牌快餐业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典型的苏丹红、病鸡门再到近两年的冰块细菌和“臭肉门”,处罚力度都不强。

  上海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专家组成员沈建华说,在国外如果发现类似事件,企业会彻底完蛋,永无再生之日,不仅被罚得倾家荡产,也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抛弃。而在中国,企业违规后可能重新注册一个公司,“借尸还魂”。

  消费者索赔为零

  福喜事件从媒体曝光以来已有一段时间,然而,在这热点事件中,却存在一个盲点——消费者索赔。

  记者搜索近期全国各媒体的有关新闻,发现尚未有消费者就福喜事件向涉事商家提出赔偿要求的报道。

  社会对福喜事件纷纷发声,体现了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与痛恶。但消费者在自身维权上的失声,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问题食品企业的纵容。

  有消费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很直接地说,“我不会主动维权,因为还没到这个意识。他做错了,我自己只能说不去吃,但不会采取什么行动”;更有人直言,“嫌麻烦,不愿走法律程序”。消费者从旁观者角度对福喜事件的热议,与身为维权主角时表现出的无所谓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

  福喜的一名工人面对质疑时说:“过期吃不死人!”这句话挑战着食品安全的底线和公众的神经,但消费者在维权方面的被动和软弱,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该工人敢口出此言。

  多位法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依照现行民诉法及消保法等法律,消费者在提起公益诉讼时仍困难重重。在商家侵权事实较为明确的情况下,消费者索赔仍很困难,反证了维权渠道的不畅。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以上信息由重庆顺水鱼馆转发布
上一篇:做不到就不要轻易开店 下一篇:全球著名管理压箱底的10个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