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2017-03-22 浏览量:2946   
   现阶段,我国食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滥用添加剂,掺假使假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居民放心消费、用食安全,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难度大,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监管执法能力不足,造成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的严峻。因此,为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我国应更加注重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管理,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稳定。


  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分析

  有毒物质的残留。有毒物质的残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沉淀。蔬菜、水果、鸡肉等农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化肥、兽药、激素等的大量使用,致使有毒物质发生沉淀,依附在食品的表面,不能够仅靠冲洗清除,当人们大量使用就会造成慢性的食物中毒,危害人们你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食品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有害物质超标。食品原材料在存储、加工、销售过程中处理不当出现污染,或食品本身出现毒素。如牛奶污染造成菌群超标,土豆存储不当发芽造成龙葵碱产生,食品反复油炸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等。

  添加剂的滥用。添加剂的污染主要分为食品添加剂超标和工业添加剂的掺加两种污染方式。一方面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等化学物质,在一定范围内是安全的。但是当添加剂超过一定分量,仍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工业添加剂的掺加。工业添加剂一般只能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价格便宜但对人的身体有巨大的危害。因此,一些不法生产商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工业添加剂代替食品添加剂,或利用工业添加剂增加食品口感,造成食品污染。

  劣质物质的掺杂。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贩不惜铤而走险,将劣质物质当作优质食品经过加工直接进行销售。如白酒中掺杂工业酒精;腐肉掺入熟肉售卖;果冻中加入皮革等。

  中国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政府、生产商、消费者多方的原因共同导致的。

  生产商责任感缺失。生产商经营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一方面需要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当人的利益与责任相矛盾时,一些生产商就会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进行决策。而现今的市场机制存在缺陷,致使许多过于看重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生产商,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利用掺假掺杂等不合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躲避政府监管,威胁人们人身安全。

  消费者消费意识弱。消费者作为消费的主体,在消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消费行为由其决定。然而一些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普通民众不了解食品的实际信息,只能通过其外观进行臆断,造成购买过程中被假冒伪劣产品蒙蔽;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看重价格轻视食品质量,造成价格低廉食品占据市场,形成不合理的市场格局。

  政府监管尚需完善。政府监管是食品市场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国食品领域的监管制度仍存在缺陷。法律法规方面,没有完善的指导方针,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市场的管理;执行方面,基层部门对于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度不足。

  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全面监管

  无论是生产商责任感问题,还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薄弱,食品安全常发难以杜绝的最终根源是政府的监管存在问题。因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全面监管。

  创新监管模式。国际上食品监督领域常用的模式包括单部门监督和多部门监督两种。我国现存管理模式部门繁杂职责分散,致使相关部门在执行监管职责时存在灰色地带,造成企业有机可乘。对于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食品行业,其具有产销地点分散的特点,不适合集中管理的模式。因此,政府需要调整管理模式,采取多部门分节管理的模式,由不同监管部门根据自身职责针对特定环节进行监管,保证职责明确,避免出现监管漏洞。

  完善监管体制。政府是食品安全市场的监管领导者,其主要通过制度的制定,来引导或强制规范市场活动。政府应该针对各地食品市场现状,建立相应的全面监督机制和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体系,完成食品安全检测到后期安全检测的全过程追溯。各地区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对食品流入进行严格的控制,隔断生产商一切躲避检测的非法途径;两一方面应紧紧围绕食品安全保障,全面开展食品安全整体行动,建设基层责任制度,推进全程追溯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全民监管格局,明确职责,形成协同联动管理模式,综合实施监管策略,从本(生产商)出发,兼顾标(消费者)治理,逐渐杜绝食品问题。

  随着我国食品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影响民生大计的重要因素之一。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由于食品经营生产者放弃自身责任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消费认知的相对淡薄,更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食品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相关部门执行能力的不足。因此,在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监管,以监督管理方式杜绝不达标食品流入市场,保证人们用食安全。
上一篇:餐厅生意不好,你分析过原因吗? 下一篇:如何建立更强大的品牌力